澳门大学教授做客上海大学管理论坛分享学术讲座
2017年12月26日,上海大学管理论坛第282期学术讲座《New View and Solution of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Chinese Experience(通过创业减贫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中国的经验)》在上海大学校本部东区经管楼420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澳门大学吴捷教授,讲座由管理学院于晓宇教授主持,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王海花副教授、单蒙蒙副教授、厉杰老师、陶丽老师等教师,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吴捷教授现为澳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企业国际化、创新创业管理等,他在《Research Policy》、《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SSCI知名期刊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兼任《Asia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等期刊副主编等。
讲座中,吴捷教授通过举例中国部分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强调了经济“新常态”下减贫的重要性。随后,吴捷教授介绍了1978年到2016年间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并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和“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思路,提出了通过创业减贫的系列观点。吴捷教授认为,创业减贫不仅要解决贫困群体在物质资源上的缺乏,还要培养贫困群体能够创造和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据此,吴捷教授划分了创业减贫的两个维度(外/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外生性是指其他人通过创业帮助贫困人群减贫。内生性是指贫困人群自身通过创业实现减贫。可持续性是指创业减贫方式能够维持长期发展和活力的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他将六种创业减贫的方式归入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指外生且不可持续的创业减贫方式,主要包括普通外生性创业(例如在贫困地区建厂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减贫)和小额贷款;第二象限是指内生且不可持续的创业减贫方式,主要包括较难获得合法性的非正规创业(informal entrepreneurship)以及结合当地特色的包容性创业(例如淘宝村);第三象限是指外生且可持续的创业减贫方式,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福利机构等形式的社会创业;第四象限是指内生且可持续的创业减贫方式,主要包括破坏式创新的创业方式(例如草根创业的“义乌模式”)。最后,吴捷教授对比了中国创业减贫和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的差异,认为创业减贫与部分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的观点相互印证,同时,创业减贫的可持续性维度对这一观点做出了重要突破。吴捷教授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于通过提出外/内生性和可持续性的两维度理论框架,对创业减贫的六种方式进行整合,弥补了创业减贫相关文献较为零散的不足。该研究还强调了破坏式创新和可持续创业对减贫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讲座过程中,王海花副教授、单萌萌副教授、厉杰老师、陶丽老师、研究生陈依、李清盈、刘婷等就创业减贫与环境治理的矛盾、社会创业的定义、创业减贫的效果等问题与吴捷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讲座为与会学者提供了创业减贫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并启发学者应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深入中国特定情景做有用、有益、有趣的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mbalib-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