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 提升中国MBA整体能力
2014年06月03日10:54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MBA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专业学位,从1991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逐步进入成熟阶段,是所有专业学位中对经济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但中国各地的MBA教育水平还不平衡,不少地方的MBA刚起步。MBA教育如何既能适应世界潮流,又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到底建立怎样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为经济发展培养怎样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大家都在探索中。”在日前于江苏大学举办的“中国MBA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淡马锡项目院长培训会上,原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经管学院博导赵纯均教授称,目前,中国MBA教育在院长的领导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员的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亟待提升。
建立院校间一对一伙伴关系
赵纯均教授指出,目前全国有236所高校开办了MBA教育,全国每年申请人数在13-14万人,实际招生规模达到了4万人。而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MBA的社会需求将更趋强烈。不过在赵纯均教授看来,中国的MBA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怎样才能尽快提升中国MBA教育的整体能力?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建立院校间一对一的伙伴关系,与国际接轨。”据赵纯均教授介绍,几年前,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合作,设立了“中国MBA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公益性项目,目前已经进行到二期项目,有20多所学校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国立新加坡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作为MBA教育办学较早、经验丰富的学校,与山东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5所院校一对一结成伙伴关系,对教师和院长进行进修培训,“几年下来,院长们的个人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及职员的管理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赵纯均教授高兴地表示。
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此次在江苏大学举行的就是对参加淡马锡项目一、二期的全国经管院院长们的一次集中培训交流。“很多院长都是从事教学、科研出身的,从学者向管理者过渡,并要带领学院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是院长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江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马志强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在参加淡马锡二期项目后,他深刻体会到,要适应时代要求,制定未来学院MBA教育的战略规划,一定要向亚洲乃至世界先进院校多学习、交流。“很多先进院校走过的路、遇到过的难题,也很可能是我们将面对的,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在办学过程中,就碰到过怎样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国际化带来的变化与冲击,以及网络大数据对MBA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解决之道对我们很有启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晓川则用了“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自身体会,能够与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MBA学院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标”,他笑言自己越来越像个“院长”了—无论是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方式,都“越来越职业化、国际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郭晓川称。
案例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更好“入戏”
两年多来,江苏大学已有15名MBA任课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设置课程计划,探讨教学方法,开发课程案例,半年后回到学校,“我们发现学员们越来越喜欢听他们的课,这与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改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吸取了国际经验的案例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扮演角色"入戏",加深了理解,效果特别好”。马志强院长说。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乜标院长介绍说,他们学习借鉴上海财经大学,开发了全英文授课项目,专门请来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教授,讲授领导力Leadership课程,“我们还在加快AMBA(注: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认证,世界三大商学教育认证组织之一)国际认证,将国际商学院的理念根植到中国本土办学的过程中来。”
据赵纯均教授介绍,通过对中国MBA师资的建设培养,所有一对一的教师组合都完成了企业案例开发,有些案例已经被收入哈佛案例库、亚洲管理案例集、加拿大案例库等。他坚信,随着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普遍提升,MBA教育将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