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现在的世界是个三明治,中国夹在中间
李嘉诚、曹德旺等纷纷把资金转投国外,已经让很多人着实地慌了手脚,随着这几天特朗普上台后的强硬表态,那种“全球第二”的集体自豪感正大面积消融,这跟心理战无关,现实其实已露出底色:发达国家的独到性依然强劲,而我们唯一的手段---成本优势却逐渐消失,催命一般的是,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已开始了真正的开放,其成本洼地我们根本无法企及!中国的尴尬从何而来?前方的路是否还有得选?……
现在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感到有很多问题。怎么让中国经济走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我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假如有一个富经济体,有10万块钱资本,300人;一个穷经济体,只有10元的资本,3000人。这两家分开过,就是一家过好日子,一家过不好的日子。一起过会怎么样?会形成一个大经济体,共有3300人,100010的资本,资本和劳动力会重新配置。这就是今天世界经济所有问题和机会的来源。我在原有的富经济体,有1/300的机会争取10万块的资本,人均产出很高,生活水平很高,当然成本也高。但现在我跟3300人竞争这100010,形势就跟过去不一样了。
把这个例子还原成全球化中两个国民经济体的关系,一个发展水平高,一个发展水平低,我把它表述为两个海平面---比如说1980年,我们是低海平面,人口众多,资本稀缺,穷,人均年收入200多美元;高海平面是美国,人均年收入1万多美元。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两个经济体是隔离的。改革开放后,两个经济体打通了。人均年收入相差几十倍的两个经济体一旦打通,会发生什么现象?高海平面的资本和技术往下走,因为它是逐利的,到稀缺的地方去回报会更高。还有一个现象,低海平面的大量产品出口。资本、技术跟廉价劳动力结合,我们的产品很有竞争力,“穷”这个字,不开放就是穷,一开放就是成本低的竞争优势。
所以,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发展起来,关键是三个因素:
第一,长期贫穷形成数目巨大的廉价劳动力。我过去研究农业,经常犯愁的是这么多剩余劳动力怎么办?一改革开放,都拉到市场了。
第二,改革降低了中国的体制成本,开放使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如果思想不解放、体制不改革,成本再低也什么都不能做。解开了手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有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第三条很重要,就是中国人善于学习。体制、成本都解决了,产品还得有质量,质量靠什么?学习。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看什么都新鲜,会琢磨,开始是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必经的阶段,没什么丢人,后来自主研发,这都得益于爱学习。中国曾经穷得不堪回首,只要一开放,有信息来,有技术来,有机会来,有市场来,经济迅速腾飞。
我下乡在东北农村待过十年,十年没洗过热水澡。这一代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这些变化当然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为你是跟世界一起在变化,你这个低海平面上来了,那个高海平面就下去了。
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立足,成本还是最大优势。但世界竞争不只成本这一项。MIT商学院院长斯隆说,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美国的资本和技术从全球化受益非常多。华尔街这20年那么发达,是因为全世界都要去接受它的资本服务;技术也是,以硅谷技术为代表,谁能想到苹果能卖那么多?如果中国不开放、印度不开放,它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但金字塔底部的众多人口, 却承受过去从未经历过的压力,日子越来越艰难。发达国家年轻人失业率达40%,科技天才去了硅谷,金融天才去了华尔街,其他地方都比上一代贫穷。
我2006年去美国路过底特律,福特老员工跟我讲底特律的故事,看他对公司那么热爱我有点感动,说“你那么热爱你的公司,底特律年轻人怎么样?”他情绪一下就下来了:”年轻人不行了,福特根本就不招工了。”福特到哪儿招工?中国。资本是逐利的,投到重庆多好,投到武汉多好,反正市场也在这里,为什么要投到美国?我问:”您孩子呢?也进福特吗?”他说没有,到亚洲去教英文了。
我心里一震:世界经济节节往上走,不是所有人都受益,它变成了一个3300人的竞争,而之前处在高位的人,再往上走就很难了。
所以摩托罗拉老总说:我就靠不断的与众不同跟你竞争。美国为什么把知识产权看得越来越重?因为你偷了我的想法,造出了同样的东西,还比我便宜,这很可怕。所以这让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很明显,G7国家的独到性优势一直都在,而伴随高速增长,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也还没形成独到性优势。同时,印度、越南逐渐开放,成本比我们更低。所以,当初是两个海平面,现在是一个三明治,中国夹在中间。
那么,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
1、降低体制成本
独到性优势还不明显时,还得靠成本优势,最重要的是继续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体制成本。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变量,体制成本降,经济增。
2、品质与便利
我们的产品数量没问题,价格竞争力没问题,过去20年,中国的出口产品品质较好,但内销产品的品质跟不上内需要求。为什么消费者舍近求远去买日本、德国的产品?因为国产品质太差。另外,收入提升意味着人们的时间成本上升,带来对服务便利性的新要求。
3、开拓新市场
我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相差还有10倍,人均收入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很大。世界很大,很多市场没有好好去开拓,我们这20年就是制造能力很强,商业能力不强。
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减速,但新兴市场份额在上升。做得好的你看华为,在80个国家和地区设了办事处,包括伊拉克。华为动员这一代人杀出去。在不同的文明、文化、语言、法律、人际关系里头从事商业活动,是很大的挑战。要学习当初改革开放时,外资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4、下一程城镇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成就巨大。但城镇化的上一程偏重于城镇占地、投资、建楼,对更多人口融入城市、创造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及统筹城乡,还不够重视。
我刚从纽约回来。纽约地铁破成那样,但是有四条线。什么叫四条线?中间两条是快道,两边是慢车,你去很远的地方,很快,也不用转车。快慢速分开,统筹最大的运量。北京、上海全是两条线,两个机场之间走俩钟头还不一定能到,怎么能叫国际大都会呢?所以千万别说没机会了,要把这里变成有吸引力的城市,鼓励人们在里头好好生活,我们的知识、管理、人才、法规还有很多事情可干。
5、开发新机会
熊彼特认为,没有创新,经济就很平庸。经济总量可能也增加,但如果增加速度不比人口增长快多少,人均就没有多少增量,所以经济学把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定义为现代经济增长。穷的时候大块收入用于购买食物了,只有人均收入超过临界点,才会引发其他消费,带动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限制条件,但都有机会空间,问题是什么样的作战方式,可以把下一个机会真正开发出来。
一个产品,一个新的商业,一开始成本都是高的,因为没有批量,生产也不完备,然后熟能生巧,一台设备下去生产一百万双鞋,成本越来越低。但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下到一定点之后,它一定会再上去。因为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竞争就激烈了,工人大家都要,土地大家也都要,追加的增量会引起价格上升,不管付出多大努力,成本曲线还是会上去。这就是成本曲线规律。
怎么对付这条曲线?一个办法是把成本下降过程尽量延长,二是当发现成本曲线出现抬头时,加强成本控制。但经济学家说,你即使用尽浑身解数,成本最后都会上去。熊彼特说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不在同一条成本线上运动,做成另外一个产品。比方说,造摩托车人工贵了,可以用同样人工造汽车,成本就相对不贵了。同样,造汽车人工贵了,用这些人工造飞机。
来看整个成本管理的思想:给定一种生产方式,里面有节约成本的空间。市场上,有的公司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终归逃不过一劫,成本一定会上升。最终决定能否一直在市场叱咤风云的,是产品的成本线。你能不能一招跟着一招出来,找到新的成本线,让成本相对不断降低?引进了新产品,即使成本参数跟原来一样,经济含义也不会一样,这是所谓的创新理论。
但这个理论并没说创新一定会发生,而且你看整个经济史、产业史、技术史,创新是非常罕见的。千万不要以为创新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凑到一起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只有原理是不够的,因为在原理被应用的过程中,会有关键困难解决不了,就无法变成产品。只有科学家不够,发明家、支撑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工匠、企业家,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很多事情都只能半途而废。一个想法从产生到成熟,如果没有一群同样厉害的人推敲打磨、高频互动,就很难变成产业。
- 作者/周其仁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