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兴洲:40年价格改革的重要启示

2018年12月23日15:01

  2018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三届国家发展论坛举行。论坛主题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本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任兴洲的演讲整理而成。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筚路蓝缕、沧海桑田,伴随与此,价格改革也走过了40年。价格改革既不是完全宏观的话题,也不是完全微观的话题,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价格把宏观的供求关系传递给微观企业,微观企业再根据供求关系做出决策、引导资源的配置。

  四个阶段

  为什么要讨论价格改革?因为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把原来高度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则是价格,可以引导资源配置。所以,价格改革在当初就被称为改革的牛鼻子、清道夫,要先把价格信号理顺了。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至于价格改革的历程,我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91年,这个阶段主要是改革计划价格的管理体制,有调有放;第二阶段是1992-2001年。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节点,才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很多领域都是在这个阶段放开了价格;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2012年,主要是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阶段,基本上价格开始由市场形成,少部分由政府来决定价格;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2018年,进一步完善了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进入改革深水区,前30多年该改的、好改的都改过了,现在碰到的问题更加艰难,涉及更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很多都是所谓垄断型的价格,这个阶段的价格改革要继续向前推进。

  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由市场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如果真要做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定又是价格最领先的。

  回顾整个价格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过程波折,成就巨大。改革之前的1978年,中国有97%的价格是由政府决定,只有不到3%由市场决定;到2017年底,97%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政府管理的价格不到3%,而且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的自然垄断环节,由于其特殊性暂时由政府管控价格,剩下的基本都放开了。价格改革在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改革开放等方面都真正发挥了牛鼻子和清道夫的作用。

  基本经验

  40年价格改革积累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坚持解决思想,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价格由政府决定和管控,市场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就要解放思想,改变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价格改革之初,认为调整价格就要先搞理论价格测算,按测算好的理论价格去调整。在全国调集了一些专家进行测算,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怎么可能算出一成不变的理论    价格呢。第二件事是我们的一位老领导讲过,原来在国家计委工作,也想让老百姓都穿上牛皮鞋,但怎么算都是牛不够,牛皮也就不够,没法满足百姓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价格逐渐调整和放开,促进了生产增长,商品从短缺到“买方市场”,对外开放,国外的皮革也进来,我们不仅给全国人民做皮鞋,还能向世界各国出口鞋子。这根本上就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让价格能真实反映供求,合理引导配置资源,各种商品才能丰富起来,计划经济和各种票证才能真正取消,经济和社会才能更快发展。

  第二,坚持价格改革的顶层设计。40年来的价格改革都有总体改革方案,并且逐步推进,避免因各行其是而产生混乱,甚至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震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很关键,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调研、反复的研究,再推出明确稳妥的方案,还顾及了整个改革的时机和步骤。

  第三,解决改革的方法论问题,坚持价格改革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不能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不能搞“休克疗法”,而必须是循序渐进,先调后放。先调整和放开消费品价格,后放开生产资料和要素价格,先调整和放开竞争性行业价格,再调整垄断性行业价格,稳妥地向前推进。40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方法是正确的,是实事求是的,成效是显著的。

  第四,坚持创新价格改革的路径。生产资料价格是最基础的价格,传导性强,影响面广,敏感度高,处理不好或改革时机不当,会对企业经营带来直接影响。但不改革就不能使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创新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路径,即探索价格“双轨制”改革。计划内产品价格不变(存量),同时放开增量产品价格,企业新增加的产品可按市场价格销售。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通过创新改革路径,撕开了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口子,增量改革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生产,最终使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到1990年代,生产资料逐步走向买方市场,双轨制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双轨制顾及了社会当时的承受能力,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第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改革,都力求慎重稳妥,在火车票、航空票价、民用水价、民用天然气等方面,价格改革都慎之又慎,以人民的发展和承受能力为出发点。

  第六,价格改革中坚持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价格放开不等于一放了之,事中事后监管、对价格秩序的维持、对价格垄断的打击防治,都是政府的职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对“放管服”和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转变职能。今后在价格管理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

  新时期价格改革的新任务

  下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的重点是: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的价格改革。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自然垄断价格牵涉面特别广,比如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价格改革,是未来改革的重点。

  第二,加快完善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价格改革,如生活、文化、教育、养老、殡葬等公共服务价格,以及医疗服务改革等,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三,创新和完善生态环保机制,让绿色环保通过价格体现出来,用价格机制引导社会形成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给子孙留下一个水清天蓝草绿的生态环境。

  第四,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下一步一些农产品价格放开,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必要的方式加以扶持。还可通过“保险+期货”方式,既保护农民利益,又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第五,转变价格管理方式,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未来价格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价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仍然在路上。但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秉承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始终依靠和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承续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就有理由让我们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信心。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mbalib-mba 。

相关阅读

院校相关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211

已有28人关注

院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