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张瑞敏斯坦福大学最新演讲: 我现在是等着叫醒闹钟的人

2017年03月23日11:48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张瑞敏的“叫醒时钟”其实就是在说,我们首先要自己醒来,才能超越时间,才能真的面对未来。

2017.3.17海尔张瑞敏受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与学生合影

  编者按

  从青岛飞回上海的飞机晚点了,坐在我身旁的一个醉汉小睡了一会儿,醒来问我,“落地了?”我说还没起飞,他嘟囔了一句“有这时间都飞到美国了。”话音未落,我的朋友刘铮铮就从微信上给我传来了一篇稿子,而他此时正在美国西部,陪着张瑞敏在斯坦福访问。

  在快速浏览文章的时候,我被其中一句话打动“这类夹杂理智与情感的变革故事,在外人看来充满幽默感,在海尔人眼里却是真实的存在。”幽默感是张瑞敏给外界一贯的印象,只不过他的幽默充满了宽厚和博学。即使在海尔的变革最不被外界看好的时候,他也会说“我还生怕没人质疑。”但这种幽默的背后,是疾风暴雨的行动,就像那句话里说的“却是真实的存在”。

  我今天白天刚刚体会了一把这所谓的“真实的存在”。今天的周例会开得有些别开生面,巨大的危机感和变革光环后的枪林弹雨,像一波波巨浪冲向了旁听席的我。从总裁到平台主,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似乎和充满盛赞的舆论无关,他们做的就是不停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张瑞敏在美国的松弛和青岛总部的高度紧张,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张力。这个张力就像是黑格尔辩证法中提到的“正反合”,它既是企业的生命主基调,更是和人息息相关的命运底色。这也是我坚持长期观察海尔、研究海尔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我可以通过组织窥见个体。

  张瑞敏说自己是“等着叫醒时钟”,这种诗意哲学是他的风格。从中世纪起,时钟之于人类社会,就像福特的T型车之于美国,我们被自己发明的技术“座驾”上了。我们总是在时间的刻度上秉承历史观,在过去的浪涛中寻找自己曾经留下的脚印。殊不知,我们还有一个叫做“未来”的存在。

  张瑞敏的“叫醒时钟”其实就是在说,我们首先要自己醒来,才能超越时间,才能真的面对未来。

  张瑞敏在斯坦福究竟讲了些什么?

  这是张瑞敏在时隔4年之后,第二次到斯坦福了。

  早上7点,天微微亮,张瑞敏就坐上了商务车上。他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别人是等着闹钟叫醒,我是等着叫醒闹钟。”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大约40分钟,抵达斯坦福大学。美国科技创业史上,这所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并且以校园的宽广和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胡佛塔是他第一次来的时候主要参观的景观。胡佛是美国第31任总统,斯坦福首批学生之一。据说胡佛一直是斯坦福的骄傲。

  8点,张瑞敏准时走进教室,埃米·威尔金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讲师、《创新者的密码》一书作者)简单介绍过后,开始题为《创建互联网时代颠覆性的管理模式》的演讲。这是当天MBA学生的第一堂课,座位上坐满了各种肤色的学生。春天的旧金山湾区,很多人穿上了短袖T恤。

  斯坦福是当今互联网公司的演讲胜地,尤其对于中国创业者而言,能到这里讲上一讲也算是登堂入室了。但鲜有中国的传统产业企业,尤其是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之道。更有意思的是,张瑞敏究竟是以创业家的身份来的呢,还是以企业家的身份来?反差和猜测激起很多人的兴趣。听众对张瑞敏的个人经历,以及如何成为企业家的过程,充满了好奇。现场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说出了“人单合一”四字(外国学生不一定能够顺畅地说出这个词:“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同时告诉同学:这是中国的教父级企业家。

  张瑞敏回顾了一下他的青年时代。上高中的时候,文革开始,学业也中断了。文革结束,无学可上,他被分配到一个很小的工厂。别人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却想尽办法,找很多书来读。有些书还算禁书,不得不在外面包上一层书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有人问张瑞敏,是否也有自己的“人生导师”。他说中国有句俗语,一个人要成功,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贵人相助自不必说,小人监督也非常有用,即便谩骂,也能促人成长。但“高人指路”里的高人,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借鉴成功人士的做法,但不可照搬。盲目迷信是错误的,那是倒果为因。“就像一个人活到100岁,你照着他的食谱吃饭,难道也能活到100岁?”

  他始终爱书,一年要读100多本书,这让听众惊叹。信息和时间碎片化,互联网让人变得不爱思考了。最大的问题是连记忆都外包了,人不需要记住任何东西,随时可以用手机搜索。这是最大的危害,没有记忆就没有思考。只有把很多知识记住,思考才会产生新的东西。

  1984年,张瑞敏来到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当厂长。当时工厂已经不像一座工厂了,所有窗户都没有玻璃,只是用塑料纸封了一下。工厂没钱买取暖用煤,就把木制窗框卸下烧掉了。提这件事是想说明,做企业重要的是改变人。他始终觉得,企业没有资产好坏,取决于怎么经营。最重要的资产只有两类,一是内部员工,二是外部客户。换句话说,把这两类人去掉,企业资产再好也做不起来。

  他从战略、组织、薪酬三个层面,阐释海尔如何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业生态,还引用了《创新者的密码》中的一句话:创业者争的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他相信“人单合一”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社会模式。

  海尔目前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他指着一位随行高管,说这就是一位典型的平台主,从家里拿了70万元,投到项目里了。张说:“你能拿出70万元来,老婆对你已经可以了。要是项目做不起来,要再拿70万元出来,老婆肯定得跟你离婚。”

  听众大笑。这类夹杂理智与情感的变革故事,在外人看来充满幽默感,在海尔人眼里却是真实的存在。海尔鼓励员工在平台上创业,创业者需要“对赌”与“跟投”。

  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之间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大学推动了硅谷企业的繁荣,最典型的是思科和谷歌。硅谷企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的发展。虽然创业是“九死一生”,张瑞敏还是鼓励学生们尝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创业让人阅人无数。”

  但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硅谷存在“硅谷悖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大了也没有未来。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是“大而不倒”,而是“大而易倒”。硅谷有很好的创业氛围,创业者可以创立不错的公司。但成为大公司以后,规则还是和以前一样,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按岗位为员工确定薪酬。企业就是一部机器,员工只是一颗颗齿轮或螺丝钉。

  就像微软,原来中国企业看微软,像朝圣一样。现在微软老了,不但没有太多创新,还不断收购创新公司。收购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减少对自身的威胁。也许,谷歌是一个例外,但主要是A、B股投票机制使然,创始人能自己说了算。但创始人不是神,不可能永远不犯错,现在做的好,以后未必做的好。

  员工只有自驱动了,才能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海尔经历过多次变革,这一次变革异常艰难。大型企业要成功,靠的是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是一柄双刃剑,对过去有用,对进化不利。

  以往,海尔的企业文化是执行力文化,定下目标一定要做到,没有任何借口,因为“如果你想干,你会找一个办法。如果你不想干,你会找一个理由”。“人单合一”恰恰与执行力文化不同。不是让人执行,而是让人创业。很多员工感到困惑:本来可以做到最好,现在让人创业,真的做不到。2014年左右,海尔去掉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一度让张瑞敏有些担心,好在除了有人在网上表达一下不满,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最大的挑战是把原来引以为傲的东西砸掉。所以有人说,海尔原来“砸冰箱”,现在“砸组织”。全球范围内,员工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没有一家进行过如此大的变革。海尔必须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GE曾经是海尔的学习榜样。张瑞敏到过“克劳顿村”(GE克劳顿管理学院所在地),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制定非常详细的规定。现在又要把这些规定去掉了,因为“非线性管理不会告诉你如何从一地走到另一地,只会告诉大致方向,你要自己走”。

  现在,海尔成了很多企业学习的对象。其实,学习海尔就两个关键字,一是“权”,二是“钱”。“所有权力给员工,第一是决策权,员工自己决定做什么,不需要上报。第二是用人权,想用什么样的人,自己决定。第三是分配权,自己决定开多少薪酬,前提是创造相应的价值。”

  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很多管理人员觉得,控制升迁或工资,才能实现对员工的控制。“权”和“钱”两大权力下放了,怎么控制员工?所以,改变观念重要。德鲁克说过,观念的改变,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对事实的看法。

  一次演讲不能穷尽所有,能为改变观念埋下种子,已经算是成功。

  • 来源/海尔路1号转型笔记(ID:haierbiji)
  • 文/刘铮铮


今年考研474万人,学历内卷不断加剧!

如果你还在纠结考与不考?考什么?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