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从政策与管理研究的角度解读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06月01日18:23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除了“中等收入陷阱”还要关注中国发展“三大门槛”
对于一段时间来讨论比较多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依据世界银行有关中等收入与高收入的门槛是人均GDP1万美元的界定(虽然每年有上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相比于2010年的4000美元有了一倍增幅,按照现在6.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在2020-2025年期间,这一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较好解决。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需要加以关注的是中国面临的三大发展门槛,即“福利门槛、生态门槛、治理门槛”。
1.突破“福利门槛”,转型国强民富的“幸福经济”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GDP的增长总是跟社会福利呈正比关系。其实,这里存在着福利门槛,即达到一定的阈值例如人均1-2万美元以后,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收益开始递减,没有带来同步的福利增加,没有实现人们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同步提升。目前福利门槛典型表现多为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均GDP虽已达3万多美元,但从1975年以来幸福指数没有明显提高。同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发展指数和人民幸福指数虽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年幸福感的上升出现疲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使幸福感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实现国强民富的“幸福经济需要提上国家发展宏观管理议程。这对于北上广深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2.打破“生态门槛”,实现生态消耗低增长、零增长
现阶段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是沙尘暴、城市垃圾、河道水污染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增长是以资源环境等自然资本的退化为成本的,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资源环境消耗的不增长、资源环境的不退化,打破“生态门槛”,是中国发展转型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这是提出经济新常态的理由与目标。
3.跨越“治理门槛”,定位中国式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
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看,以税收比重划分世界上的政府,可形成三种类型,即小政府、中政府、大政府。目前,中国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40%。如何用较小的成本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治理挑战。在未来发展中,中国政府的规模应该多大,如何与社会资本合作,如何通过政府瘦身和PPP等方式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是突破治理门槛要讨论的问题。
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管理研究与教育
1.中国需要节约自然资本的绿色创新
创新是管理研究与管理教育的重要话题。创新是生产函数里加入新的变量,使较小的投入能够获得较大的产出,实质上是效率概念。第五次经济长波是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绿色创新长波,关键是要提高自然要素的生产率,这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到2030年的物质流、能源流达到峰值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美国式地多人稀的劳动资本节约型创新,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特别需要强调节约自然资本导向的绿色创新。
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的管理
在任何国家的发展管理中,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都是不可回避的矛盾体,中国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均衡这两者关系,因此既是发展,又是管理。“生态”是要守住资源环境的基本东西或底线,“文明”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合起来就是在资源环境红线内创造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需要通过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大管理主体的合作行动即治理来实现。在中国发展版本升级阶段,“要把生态文明思想放到我们的企业管理、城市管理、消费者管理中去,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消费模式,开创更加升华的时代。”
3.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教育
2012年以来国际管理教育领域展开了一场变革,旨在改变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传统管理教育理念,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管理教育。即破除只讲经济效益的商业教育形式,把社会责任、商业价值和政府互动结合为一体,实现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要素的综合性管理。这是管理教育的挑战和机会。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商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做出了标杆性的探索,同济大学将立足于本土,转化国际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可持性发展”管理教育新模式,创新管理学院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政策咨询等模式。。
学术讲座不仅是知识集锦更是“正能量”的思想传播
如何在培育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同时,保证其有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是经济与管理学院需要探索的新时代课题。虽然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建设并不属于同一个研究系统,但是在专业教育里融入正能量的东西,在我们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内带给学生自信,形成对人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较为乐观积极的心态,还是办得到的。
在新发展阶段,将管理研究和教育更多地与国情相结合,以管理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将会是管理研究与教育的一大亮点。从政策与管理研究的角度解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把别人不明白的东西讲清楚,在别人有误解的地方把道理讲通,这是将要举行的系列讲座意义传达的一种初心和精神理解。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
- 转自人民网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