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复旦管院教授观点 | 城市性格影响产业发展,你的城市会有哪些新机遇?

2018年05月15日18:06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随着中国各地经济的递次发展,一些新兴城市出现了全新的产业机会,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土壤。那么如何看待新城市、新机遇?《商学院》杂志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刘明宇副教授。

  新兴城市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而不是依赖投资推动

  早期中国几个大城市走的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型经济发展之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新城新区、产业招商、固定资产投资等,以此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从发展阶段而言,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也有两项不足:

  一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模式,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会逐渐衰退。而且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和产能过剩。

  二是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繁荣,带来房价的迅速攀升,使得商务成本快速上涨,继而削弱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如果其他城市继续这一模式,未来二三线城市靠投资拉动带来的经济增长窗口期只会比北上广深更短。

  目前的高科技产业一般是资金密集、智力密集型的。新兴城市发展需要利用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的产业资本,这些资本流入一座城市时,首先考虑当地的要素禀赋和投资回报。城市的规划需要依据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只有产业有竞争力,该城市才能不断吸引人才,城市的经济才会持续繁荣。

  新兴城市要形成人、产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那么从什么角度来评估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呢?我们需要考虑三个要素:产业、人口和城市环境。

  产业竞争力是三要素的基础,也是核心。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无论是转移而来的产业还是本地培养的产业,只要有潜在的竞争力,结合城市的资源要素后,产业能够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城市人口的集聚。在此基础上,产业分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产业、人口和城市环境三者一旦形成正反馈,将带动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扩大,促进城市生活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因此,新兴城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关键要看这三者能否形成正反馈。

  从企业角度看选择在哪个城市投资,通常会考虑这些因素:一是要素禀赋,包括区位、产业基础、劳动力供给状况等;二是能源价格;三是资金筹措;四是土地租金。这些因素会对产品的竞争力有较大的影响。政府可以影响营商环境、土地租金价格、基础设施,但是对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产业基础和配套等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这些关键要素,不是政府能够决定的,需要政府顺势而为。

  一旦形成人、环境和产业的正向循环,产业集聚效应就会出现。杭州信息产业的繁荣不仅仅是有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的发展和投资,逐步聚集起一系列与电商、云计算、信息、软件服务有关的企业和人才。杭州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也知道如何为这些新兴产业提供需要的服务。

  当这个生态环境趋于完善,电子商务由PC端到移动端,再升级至以移动物联网为基础的新零售,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更多的创新机会诞生出来,杭州自然而然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城市和创业的热土。

  城市性格影响产业的发展

  每座城市选择怎样的产业、营造何种类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则是由城市的性格影响,是两者相互匹配、选择的结果。例如,深圳在信息设备方面的优势,苏州、天津在制造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上有较完善的历史积累,在高端制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一个城市的性格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是否开放和包容以及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上海除了传统的装备制造、芯片制造、汽车制造,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物医药的制造分为原研药(也称专利药)和仿制药,两者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差异巨大。原研药属于价值链的高端,它依靠大量的资金和高端的人才,形成专利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数亿元的资金投入,需要对产业成长保持耐心。上海可以提供一个长期稳定不浮躁的发展环境,支撑这些企业成长,因此吸引不少外资和国内企业在上海投资专利药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占据的是价值链的高端。仿制药的生产则是拼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早些年便已经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

  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路线、发展路径、产业应用尚在探索,其创新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需要适合创新创业的城市环境。会有一些城市禀赋比较合适这些产业的发展,也能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在一些细分产业领域完成积累,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不过,盲目追逐热点的城市和地区太多了,很多停留在主观愿望,而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盲目招商,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未来的成长空间有限。

  规模优势对城市是重要的,产业多样化才能保持城市创新活力

  城市需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城市人口的集中使得基础设施得以共享,形成规模经济,这是城市这种组织方式的优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趋于深化,产业在城市集聚,促进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形成新的市场机会、获得人才流动便利的作用。这使得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马太效应”。

  如果三四线城市的周边有发展不错的一、二线城市,区位好,营商环境不错,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大量的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吸引相应的产业转移。因此,城市发展是非均等化的,大城市可以吸引其他城市的产业和人口。三四线城市则主要依靠自然的城镇化过程,即农村人口自然而然地向城镇迁移,外部资源的流入有限,除非政府用政策大量导入人口和产业。一些大企业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一座城市不能仅押注在有限的一两个产业和少数大企业身上。否则,城市支柱产业一旦失去竞争力,城市就将陷入衰落困境。所以,一座有活力的新兴城市,不能太过依赖于单一产业。需要有一个相对多样化、复杂性的产品空间,形成若干产业的产品集群,这样才能具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腾挪余地。同时,多样化的产品空间能够提供更多产业融合的机会,促进产业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因此,在新产业机会涌现时,需要谨记的是,人、产业和城市三者是不能脱节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mbalib-mba 。


今年考研474万人,学历内卷不断加剧!

如果你还在纠结考与不考?考什么?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