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北大国发院林毅夫:发展中国家需要来源于自己实践的理论创新

2017年11月23日10:17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11月18日,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发表演讲。他认为,到2050年,中国会是世界经济当中最重要的中心,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并且,发展中国家非常需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自己实践的理论创新,也期待中国的发展经验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以下为演讲实录:

  之所以需要理论创新,是因为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因为它不能或者很难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

  1978年,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GDP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1978年到去年的38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9.6%,可以说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么高的速度,也没有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正是由于这样的增长,中国有7亿人摆脱了国际上每天1.25美元的贫困线,对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还是过去四十年来唯一没有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用现有的理论来指导。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那些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继续给予保护补贴。当然,中国也开放了一些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优秀的产业准入,并且设立了经济特区和加工出口区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还有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改革和开放。当时国际上主流的观点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应该推行《华盛顿共识》中所讲的私有化、市场化、宏观经济稳定自由化,应该一次性把这些改革进行到位。这个比喻就是要从河的计划经济岸边向市场经济岸边过渡,一次就跳过去,不能分两、三次跳,否则就会跌倒。当时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计划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有效率,像中国这样渐进的、双轨的转型经济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更没有效率。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是过去近四十年经济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国家。

  中国转型所取得的成绩虽然用过去的理论来看不能解释,但是成功终有道理,把这些道理揭示出来的,就是对理论的一个新的贡献。去年获得中国经济学奖的钱颖一、许成钢提出的“M型和U型组织的协调性与变革”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功的道理揭示。

  当然,理论只是几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现象也许可以用一个内部自恰的理论来解释。但实际上,各种社会经济变量是无穷多的,别人也可以用其它几个社会经济变量的组合形成一个因果体系说明这个现象。也就是说,一个现象如果可以用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些理论都是内部逻辑自恰,到底哪个理论是真正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或者说这些理论都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哪个是主要的贡献者?哪个是次要的贡献者?我想用理论模型本身是说明不清楚的,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真正解释现象或者是主要的贡献因素,那么就要用严格的、根据数据的计量方法来检验。我们一方面要索取数据,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合适的计量方法。

  我们推动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现象,希望有这种认识,能够改造世界,使我们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是我们了解到,经济学目前的理论主要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的现象一定有它的价值。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总是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发达一定有道理,把这些道理学会了,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应用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赶上发达国家。

  经济学在中国被称为社会科学界的显学,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发展中国家也普遍是社会科学当中的显学。拿发达国家的理论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解释得很清楚,但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理论来制定政策,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各自国家的现代化。这个过程当中普遍都是拿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制定政策,实际上二战以后的发展中经济体当中,能够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中国台湾,一个是韩国。到2025年以后,中国大陆可能会是二战以后的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发展中经济体。

  大部分的发展中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根据发达国家的理论来制定政策成功的例子为什么那么少?成功经济体的主要政策在推行的时候,从现有的理论来看经常是不正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理论的前提条件。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理论无可避免地是以发达国家的条件作为明的前提或是暗含前提,拿这些理论到发展中国家去应用,即使看起来现象相似,但背后的前提不一样,因此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经常就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发展中国家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非常需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自己实践的理论创新。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它的重要意义是根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国家的现象提出的理论,不仅能够比较好地解释“中国为什么成功”以及“为什么成功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问题”,也会对目前全世界85%的人所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有比较好的参考价值。

  记得在1995年,中国最重要的一本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我应邀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我倡导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研究中国本土的经济现象,然后用国际上标准的规范方法,包括数学建模以及计量检验来研究这些本土现象,根据这些本土现象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就是对人类知识的重要贡献。

  在那篇文章当中,我还做了一个预测,二十一世纪中国很可能会变成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纪,我们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当中,很可能会出现很多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当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因为我认为经济学理论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而且理论是越简单越好,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一个理论的贡献比另外一个理论的贡献重要?因为它们都是简单的逻辑而已。其实理论贡献的重要性决定于其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如果这个现象重要,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就是重要理论。

  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的现象。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建立了现代经济学以后,十八世纪末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在英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是英国本土经济学家或者在英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以后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工作的美国经济学家和外国经济学家。可以说,二十世纪初以前世界经济学研究中心在英国,从那之后到现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在美国,原因是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英国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出现在经济中心的现象就是最重要的经济现象。随着这个重要经济现象的转移,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在转移。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如果根据《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6》,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很有可能到2025年中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到全世界的80%,我想到2025年会超过百分之二十。到2050年中国占全世界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在25%到30%之间,中国会是世界经济当中最重要的中心,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今天大家很有可能会共同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且这个新时代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逐渐变成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将来会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还是发展中国家,一半以上是低收入国家,另外一半是中等收入国家,他们也都有实现现代化、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愿望。期待大家能总结中国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创新,并且应用比较好的办法来检验这些理论的贡献。

  • 来源|新华思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mbalib-mba 。


今年考研474万人,学历内卷不断加剧!

如果你还在纠结考与不考?考什么?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