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大学者观点|刘俊颖:经历过项目失败的人会更愿意学习吗?
2018年01月05日10:10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建筑工程行业中,项目失败一旦发生,其从业人员会不会主动学习经验教训,防范类似失败再次发生呢?研究表明,是否从项目失败中学习小到关系建筑企业绩效高低,大到影响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关于失败学习的研究主要围绕总结经验教训及企业定期开展相关案例培训,其员工的个人学习意愿无从得知。因此,探究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意愿的影响机制及如何促进其学习成为建筑行业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人或事,这在心理学领域可以用心理距离(Psychology Distance)[1]解释。比如,当某风险事件在此时、此地发生并且受影响的人是本人,同时确定该风险事件会发生的情况下(此时称为心理距离原点),那么本人个体必然会极强地关注该风险事件,了解该风险事件的前因后果、种种相关情况、相关进展等。何时、何地、事件发生概率及受影响人群这四个关键元素即构成心理距离四个维度。研究证明,由心理距离量表测得的人们对客观风险事件的心理距离可影响人们与该客观事件相关的行为意愿。因此,我们从心理距离的视角对建筑行业企业人员的项目失败学习意愿进行研究,大胆假设从业人员对项目失败的心理距离,即对项目失败感知的“远近”会影响其学习意愿,研究模型如图1。
数据分析显示,经历过项目失败的人会感知项目失败比较“近”,从而影响其学习意愿,心理距离起到中介作用。同时,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当从业人员对项目失败的心理距离降低时,即感知比较“近”时,他们倾向主动学习来避免失败的再次发生。换句话来说,如果建筑人员对项目失败的心理距离较远,他们则不太情愿去学习。结合心理学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从构建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2]进行以下分析。
构建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人们对客观风险事件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对其的认知建构水平也会出现高低不同,从而影响对客观风险事件的风险判断。当心理距离近时,人们采用低水平构建方式来评价客观风险事件,这一风险事件的价值本身就会越来越高;反之,当心理距离远时,人们采用高水平的构建方式,在遥远的将来这一风险事件的价值就会不断减少,如图2所示。因此,当客观风险事件的心理距离近时,人们倾向于采取与之相关的行动。也就是说,当建筑人员对项目失败的心理距离比较近时,他们更倾向去学习。Sagristano[3]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个结论,表明人们倾向于为将来的事情承担更多的风险。这个结论也符合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该理论表明特定详细的目标(心理距离近)可以提高行为的可能性[4]。
图2 构建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项目失败通常给建筑企业带来危机,但也是鼓励企业人员学习的好时机。利用本文研究结论,建筑企业可以降低企业人员对项目失败的心理距离来促进他们对失败事件进行学习,比如提供项目失败发生时的详细信息。只有人们意识到项目失败的严重后果时,他们才有可能采取行为;同时建筑企业可以定期组织针对心理距离近的项目案例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意愿等。最后,心理距离本质是描述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的认知,这为理解建筑行业人员对项目失败的认知以及制定相应风险沟通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研究感悟
丘吉尔庄园
管理与经济学部工程管理系教授刘俊颖
2014年夏天,当我来到离牛津只要半个小时车程的丘吉尔庄园,走在柔软起伏的湖畔草坪上,不曾想到我们几年后发表在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上的一篇学术论文会引用其名言“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作为题目。1940年5月,面对着强大的德国军队,比利时、卢森堡、法兰西等国陆续被攻破,英国开始了欧洲战场的孤军奋战,为保存实力,被迫在敦刻尔克撤退至不列颠群岛作战。然而,面对盟国在欧洲大陆的失利,铁血领袖、历经战火洗礼的温斯顿·丘吉尔并没有倒下,也没有掩盖失利的真实状况,而是身临其境地总结此次远征的问题,并从世人固化的观点中表达了对英国空军的自信!“尽管撤退不能说是胜利,但在这次援救中却蕴藏着胜利,英国人民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
我在多次与业内同行对国际工程中众多经典失败案例进行讨论时,发现大家的感慨总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从失败中得到学习,进而减少以后的失败概率。因此,我们想研究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失败经历和其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探究心理距离(Psychology Distance)构念发挥的中介作用,并从构建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的角度解释了该论证关系。
2015年刘俊颖教授访问QUT,与Jay Yang教授探讨学术问题
2015年,我获得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访问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有幸邀请到QUT的夏波副教授、Adrian Bridge副教授一起开展这项研究,并指导研究生耿琳娜开展这个研究。耿琳娜同学广泛扎实地阅读文献,并敏锐地发现心理距离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成功地把这一心理学理论引入工程管理领域。就像我主编的《工程管理研究前沿与趋势》一书提到的学术之美的理解是:有趣的选题,趋于完美的研究设计,游刃有余令人信服地实现,能够平衡且一脉贯通,具有研究结果意外之美、学术实业两界认同之美。我认为这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学术之美。
夏波副教授
从工程管理研究角度来讲,我们领域从来不缺好的研究问题,但是很少有专属于我们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尤其要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或工具尤其重要,否则,杂志评审的一句 “No knowledge contribution”就直接可以把我们的文章给拒了。但是找合适的理论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对其他领域(主要如管理学,心理学等)进行广泛涉猎和持续跟踪,并且要时时留意其适用性。在这方面,刘老师的科研团队做得相当成功。从心理距离到公平感知(另一篇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上发表的合作文章),刘老师总是能带领她的学生找到合适的理论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我们工程管理的问题,实属不易!这离不开刘老师对我们建设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他领域研究进展的关注和不断学习。在刘老师QUT访问期间,我们经常和博士生一起攀岩徒步,讨论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等。
耿琳娜
2014年在天津大学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到天津大学国际工程风险管理课题组。
在这里,刘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很多学术研究的启蒙和指导。从选题到实践,一个研究应该要做到“顶天立地”。每周和课题组成员的定期组会也不断解决我的困惑,修正研究方向。最后更是有幸和夏波副教授、Adrian Bridge副教授一起进行这篇论文研究,在和老师们的学术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做研究的宝贵经验。在毕业之际,有幸凭借这篇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对我来说,这篇论文研究让我初步了解科研之美。研究的世界很大,学科交叉,知识林总,让我们必须报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态度;研究的世界也很小,研究方法,论证逻辑,也让我们必须做到“细中取细,精中求精”。
部分参考文献:
[1] Trope, Y.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 Rev., 117(2), 440–463.
[2] Trope, Y., Liberman, N., and Wakslak, C. (2007). “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J. Consum. Psychol., 17(2), 83–95.
[3] Sagristano, M. D., Trope, Y., and Liberman, N. (2002). “Time-dependent gambling: Odds now, money later.” J. Exp. Psychol. Gen., 131(3), 364–376.
[4] Locke, E. A., Chah, D. O., Harrison, S., and Lustgarten, N. (1989). “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goal specificity from goal leve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3(2), 270–287.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mbalib-mba 。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