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2014年08月21日13:58 智库商学院 阅读量:
从调整办学目的入手,立足MBA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现代工商管理人才。
我国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是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内首个引进的,1984~1988年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合作举办MBA学位教育项目,第一批38名中国学生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获得MBA学位。199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BA学位,并在9所高校试办MBA教育,迄今也已近25年了。在此期间,我国的MBA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也有了百倍的增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
但是,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教育界,对于我国MBA教育的特点和水平的质疑和批评,始终不绝于耳。大概归纳起来,被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1.生源质量不够理想,很多学员年龄偏小,缺乏工商管理的经历。2.师资队伍的水平不能满足MBA这种教育需要,多数教师只会纸上谈兵,不熟悉工商实践。3.课程设置与高校的学历教育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严重脱节,难以体现MBA教育及应用型职业经理人的客观要求。4.教学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教法陈旧、传统,难以反映国外MBA教学的先进性。5.教学案例照搬国外多,缺少原创性的本土化的案例。
解决以上述为主的我国MBA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最根本的办法便是从调整办学目的入手,立足MBA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现代工商管理人才。
从本质上说,MBA教育的目的是对从事工商业管理工作的职业培训,但又不同于一般性的、具体操作性的职业培训,而是到大学接受学院化的、系统的、理性的教育,使他们能将工作的感性的、片段琐碎的经验,进行质的提升和飞跃,使他们的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率、有质量。然而有些高校的MBA教育并不完全是这样,而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招生时不考虑是否有工商管理的从业经验,只要通过考试缴纳学费就可以,有些学员甚至就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种生源必然会影响到MBA的教学质量,更影响MBA毕业生的质量。因此,生源的把关是第一项。
当然,现有的教育体制也对MBA招生生源的问题有一定影响,应试性的考试制度使得有些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有强烈需求的工商管理人员不能通过,合乎MBA教育目的和需求的进不来,不符合MBA教育目的的学生却能够通过考试入学。
MBA教育目的明确之后,就应该把教学立足在工商管理的实践上。MBA固然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的一种学位,但是却有别于高校一般的学术性的学位,其特质就是实践性,而且其实践性要超过其他应用性学科。从生源上来看,一般的高等教育,从本科到博士,基本上都是学历教育,尽管是应用性的或非纯理论性的,如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等,但学生都没有该领域的实践经验。而MBA教育的生源则直接应该来源于工商管理的工作岗位中。因此,立足实践性,是MBA教育的基础。MBA教育的课程内容、方法、理论,都必须来源于工商管理的实践,经过高校学院化的处理,进行学术性的提升,教给MBA的学员,让他们带回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应用。
立足实践,从实践性的基础出发,才能解决人们对MBA教育现状的最主要的不满,这就是教材陈旧,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只讲理论缺乏案例,只有外国书本上的案例而没有中国本土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整个MBA教学中的特色和关键,这也是MBA教育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可以说,在MBA教学中,案例编写的质量高低、数量多少,以及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影响MBA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国内高校的MBA教学看,在MBA教学过程中普遍过多地使用国外的管理案例,这虽然能让学员从更高层次上更快地直接与国际管理接轨,但却使我国MBA教育背离了中国工商业管理的现实,使学员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因为不同的国情而导致失误。二者权衡,弊大于利。
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在中国的工商业管理现实中,寻找各种类型的案例,把其特点、方式、规律等等概括出来,并提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层面和高度,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就是创新性的MBA教学。更进一步,在MBA教学中把国外的MBA教学案例与中国的案例进行比较,就能深刻地发现中国工商业管理的特点,使学员所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MBA教育领域中也不例外。而只有认准MBA教育的目的,从我国工商业管理的现实实践出发,对MBA教学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我国工商业管理的创新性人才。(来源:《中国科学报》)
17年考辅名师倾情指导,带你入门MBA联考备考
点击立即报名 :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39?cid=1%3Ffrom_source%3Dsxylb
详细课程咨询添加微信:mba2088